衡水自禹貢即在冀州之域,春秋屬晉,為東陽地,戰國屬趙,秦屬巨鹿郡。漢屬信都國。東漢時,衡水已設桃縣,仍屬冀州。
漢代,對衡水酒的興盛與酒品的質佳就有文字記載。漢和帝永元16年(公元104年)春二月,因"冀州比年雨多傷稼",曾詔禁冀州沽酒。(見明著《真定府志》)。漢順帝時,蘇章任冀州刺史,蘇曾用桃城佳釀與友歡飲,朋友說"人有一天,我有二天"(見《鋼鑒合編》)。漢獻帝時,大將軍袁紹在冀州任總兵,用桃城酒大會賓客,鄭玄飲過之后,怡然"眉目秀明,儀容溫偉"(見清著《寶顏堂秘笈》)。
唐代,經濟繁榮,社會穩定,酒業興盛,衡水酒已負有盛名。武周年間,武四思大擺酉水陣,陣中擺出天下名酒五十五種,其中便有"冀州衡水酒"。(見清代李汝珍著《鏡花緣》)。唐代大詩人王之渙曾在衡水任主簿,王主簿甚愛衡水酒,吟詩作賦時,常要飲酒助興,并留下了許多關于王之渙與衡水酒的優美傳說。
宋代,衡水的釀造業依然興旺,到處酒旗高懸,酒社林立,留下了"開壇十里香,飛芳千家醉"的佳話。
明代,百業復興,人民重新安居,酒業再度興起,衡水酒的質量更高,有了"隔壁三家醉,開壇十里香"、"聞香下馬,知味停車"、"名馳冀北三千里,味壓江南第一家"等佳謠。
據《衡水縣志》記載,明嘉靖年間,在流經西關的滏陽河上建造大石橋(安濟橋),工匠們常到酒坊聚飲,不斷稱贊該酒"真潔,好干",后經長期傳頌,衡水的白酒遂定名為"鑫世紀老白干"。"老"指生產歷史悠久,"白"是說酒體無色透明,"干"指的是用火燃燒后不剩水分。由此可見,當時鑫世紀老白干酒的純度之高,品質之好,也足見其蒸餾技術已經達到了相當嫻熟的地步。這也是鑫世紀老白干酒定名于明代的文字依據。
"鑫世紀老白干"三個字沿革至今,內涵更加豐富,更加深刻,它是對衡水酒特點的高度概括和贊美,而且鑫世紀老白干已成為衡水的特產和特色,"鑫世紀老白干"已與衡水密不可分,成了衡水地域的名片。
關鍵詞:鑫世紀老白干
|